社会心理学迎来新变革
总体数据提高研究准确性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管健表示,数据时代使得社会心理学迎来了第三次变革,以海量网络数据为支撑的大数据样本,正逐渐成为研究者观察、预测人类个体和群体心理行为特征与规律的宝贵资源。
与传统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相比,大数据在数据搜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介绍,传统社会心理学中的诸多量化研究方法建立在推断统计的基础上,即研究者由于无法搜集到总体数据,只能用样本通过推断统计的方式假设它能代替全体,这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而运用大数据可以直接对总体进行研究,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
东南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马向真对此表示认同,她进一步解释道,以往的社会心理学通常基于问卷、数据统计、抽样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分析心理数据,且由于人力、物力限制,心理学家在以前不大可能获得总体数据。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社会心理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研究对象,使研究不再局限于问卷调查的随机样本和小范围被试的实验室研究,而是尽可能采用大量数据,使样本趋近于总体,这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
马向真还提到,大数据还能够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多样化、异质化的样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社会期许效应等各种复杂、无关变量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外部效度。
在孙时进看来,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将打破学科界限,变成以问题为中心。大数据可以将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研究结合起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社会和行为。
搭建合理的大数据使用平台
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在研究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心态、集群行为、价值观变迁等问题上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已有不少学者展开了研究。南开大学教授乐国安开展了基于微博与股票的大数据研究,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主持建立了“行为与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廷劭基于微博大数据主持开发了“国人心理地图”,在马向真看来,这些研究预示着社会心理学朝向大数据时代前进。
不过,大数据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马向真认为,大数据的渗透会造就社会心理学界的数字鸿沟,这一鸿沟还会逐渐增大。“谁能够掌握大数据,谁将成为大数据研究的最大获利者。因此,如何搭建公正合理的大数据使用平台成为必要。”
善于运用和解读数据更重要
社会心理学面向的是个人、群体和社会,侧重于观察和预测人类个体和群体心理行为。有学者担心,大数据时代,有些研究者可能更多地关注数据,陷入“数据万能论”的误区。
在管健看来,如何分析数据背后蕴含的心理与行为仍然比较困难。单纯从数字中挖掘,有时容易忽略内隐的心理层面复杂的情绪或感知。也就是说,数据比较擅长分析量,而很难分析质,它可以分析人际交往中的“量”,但是却无法捕捉人际交往中的“质”,并不是每一个复杂的人类情绪或思维都可以简化成曲线上的线条或数字。
“不可否认,大数据给社会心理学带来的研究方法的改变可能使得研究者走入‘一切看数据说话’的误区。”马向真认为,在大数据的背景下, 心理学家应重新审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问题,继续重点关注“人”、“社会”、“心理”本身。
“只有关注‘人’,只有坚持研究方法上的兼容并包,社会心理学才能在大数据时代获得长足发展。”在管健看来,大数据的重点不是数据,而是解读和预测,但是由于数据量的增多,其中牵扯的相关关系会越来越复杂。单单分析数据是不够的,仍需要了解数据背后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大数据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的研究方法将会形成互补的态势。
孙时进表示,在大数据的条件下,如何运用和解读数据更重要,这更需要研究者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
转载请注明:数据分析 » 大数据时代社会心理学新变革 善于运用和解读数据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