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分享:AI、大数据、数据分析师培训认证考试,包括:Python培训Excel培训Matlab培训SPSS培训SAS培训R语言培训Hadoop培训Amos培训Stata培训Eviews培训

大数据黑幕泛滥_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 cdadata 2887℃

大数据黑幕泛滥_数据分析

大数据”是仅次于“互联网思维”的最热的词,其原意是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让人们收集数据变得更加方便,这种方便又可以直接转换为某种直观的相关把握,从而便于决策。

比如谷歌搜索里面趋势项目在印度应对疟疾的作用,谷歌比印度官方还更早知道了疟疾扩散的路径和放大程度;以及百货公司的销售数据发现尿布和啤酒的相关关系,男人为婴儿买尿布时顺便会买几罐啤酒,那么正确的货品摆放是将尿布和啤酒放在一起,会提高销售额。人们被这些正面例子所打动,觉得大数据真的很好,不需深究因果,就可做出正确的关联性判断,从而美化生活。

但是大数据在中国,尤其在最火爆的领域,比如手机、电商、娱乐等等诸多领域都变了味道。大数据变成了一种大造假,其基本逻辑是,通过制造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达到欺骗或者吆喝的目的,从而榨取整个社会残余的一点点信任。中国大数据已经变成了互联网思维骗术的最核心部分。

比如一家着名的智能手机生产商,基本采取电商模式,不走线下渠道或者定制机,其最常见的举动就是在双11或者自己的某某节上宣布,几秒之内就销售了多少部手机,一天之内就是百万部,它的手机永远都是秒内售罄,弄得没买到的人都不知道时间去了哪儿?

在iPhone最热的时候,这家手机公司也跟苹果一样,采取粉丝大清早起来就排队的模式,弄得争议很大,因为买iPhone在欧美亚洲都排队,几乎是一种全球化现象,大家都觉得这是真的。而这家手机商在中国玩雇佣排队,就令人奇怪。这家不断进步的手机商也很聪明,随后将精力主要放在线上,开启了线上秒杀模型。线上有几个特点:第一是节省店面成本;第二是收集需求,有需求才发货,这端不动那端也不动,很“互联网思维”;第三是可做交易量的假。比如发售手机100万部,预估兴奋的屌丝约30万,那么70万部就可以自己买,通过账户打钱来买,因为买的是自己的东西,钱落入的也是自己账户,在德隆时代的股票市场,这叫自买自卖自弹自唱。弄得很热火,也吸引小散进去看看。当然,卖手机比弄股票还是厚道一些,无非是让潜在好奇的人也进去看看,觉得不错买一部,不至于套牢这么严重,况且人家的手机的确便宜。但内在道理是一样的,线上交易无论是天猫还是自己的电商平台,都是可以“造大数据”的。

业内基本都领会了这三点做法,其它一些国产手机商都开始学习这套模式,笔者有100%信心展望:未来各手机商宣布卖出的手机量之和肯定高于整体手机出货量,就像中国的GDP统计一样,各省统计出来的GDP之和,远超统计局做的总量抽样估计,这种宏观上的中国式统计景观,已经大面积地出现在微观企业的“互联网思维”中。

中国式大数据的核心关键词,除了展示自己的东西如何牛之外,主要是通过数据来影响消费者,达到数据操控和数据干扰的目的。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做电影电视或者做书的,都喜欢做一个预订的App,意思是如果观众读者先预订了电影票或者期书,那么到了真实购买阶段,是有很大的折扣的。但一般来说,他们都会将观众或者读者的数量弄得很高,制造出很红火的样子,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收集未来需求,而是要影响院线或者出版社:你看,观众和读者这么踊跃,意味着该片或者该书是非常牛的,你们院线或者出版社要拿出最好的放映资源或者出版推广资源来做–“大数据”变成了一种影响力或者操纵力。

在一些更草根的领域里面,大数据黑幕更是泛滥。现在最草根最惊愕的领域是自媒体融资领域,动不动一个小公号就宣布自己融资百万或者千万,估值上亿。当然,不否认这个世界的确存在很多傻钱,但是傻钱也不是你想的那样。比如笔者亲眼看到的案例是这样的:一个信息类的App项目估值,融资方的确给了点小钱,不到100万,但被吆喝成2000万,只占20%的股份,这意味着该项目估值已经达到了亿级,融资方是这么告诉该项目的创始人,100万省点花,够你们这点人干一年,你们要努力干,等未来市场更热一点,找一个更傻的人做B轮融资,就算成本价,也能算上1亿,大家都赚了。所以,现在这个估值钱可以少点,但口气绝不能小点。未来的盈利模式是有可能做大,但主要精力用于博傻。

转载请注明:数据分析 » 大数据黑幕泛滥_数据分析

喜欢 (0)or分享 (0)